教育部简报〔2023〕第68期
北京邮电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学科特色,强化要素协同,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努力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重融合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政策制定、平台建设、经费支持、人员保障等重点工作,着力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二级学院主体落实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格局。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出台《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不断完善思政育人、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体系。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持续深化新工科建设改革,高标准推进“未来学院”建设,以“专项政策护航 优质资源倾斜 顶尖师资汇聚 实践训练支撑”为特色,探索建立“强数理基础、重学科交叉、融人文素养”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鼓励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勇攀科技高峰、敢闯“无人区”。不断完善教学与科研要素资源融合建设机制,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依托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和相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无线移动通信、光通信、云网融合、空天信息、网络安全等优势领域强化系统设计,推动科学研究、平台打造、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未来领军人才。
注重思想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制定《关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十条措施》,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抓手,整合全校资源力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实习实践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厚植“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家国情怀。实施课程思政“双百工程”,打造百门课程思政标杆课程和百个课程思政工作案例,将形势政策、科学道德、治学精神、工程伦理等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开设“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通信报国之路”等特色课程,用信息科技领域产业报国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案例,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聚焦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推动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有机结合,组织学生走进以通信邮电文化、科技创新文化、革命劳动文化等为主题的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刻感悟新时代伟大变革,进一步激发奋进动力。加强文化熏陶,打造国脉大讲堂、网络空间文化节、党史教育原创舞台剧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网络强国、网信报国”的浓厚文化氛围,着力涵养学生爱党爱国之情,砥砺强国报国之志。
注重内涵建设,优化学科课程体系。持续推进“理工融合、工工结合、管工交叉、艺工渗透、文工互促”的学科体系建设,打通学院、学科、专业壁垒,进一步优化专业知识体系,持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按照“数字化学科做强、学科数字化做特”的发展思路,积极构建“头雁领飞、群雁齐随”的“雁阵式”学科专业布局,以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数字化优势学科为“头雁”,带动智能交互设计、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战略性交叉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等学科群建设。统筹设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以“扩大覆盖面、找准交叉点、打通专业线”为特色,建设一批具有交叉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项目式课程模块,着力打造集“高新课程、挑战课程、核心课程”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探索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在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ai智课”,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跨学科自主学习资源,推进教学方式和课程模式改革,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注重资源整合,凝聚协同育人合力。深化产教融合,围绕信息通信领域创新与应用需求,紧密对接行业企业,推动将产业实践要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成立产教融合工作理事会,定期召开校企工作组会议,强化人才联合培养的系统设计和协同推进。发挥学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平台资源优势,与4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组建产教联合人才培养共同体,实施“一生一计划”,深度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协同推进课程共建、团队共商、项目共谋和人才共育。校企联建“数据通信网络”“5g通信技术”等40余门前沿技术课程,促进企业创新成果与教学育人方案融合转化。建立健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联合授课,不断充实“双导师”队伍。持续加强校企联合实践课题库建设,指导学生赴企业一线见习实训,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助力学生在企业“真环境”中锤炼“真本领”。强化校校合作,按照“错位匹配、协同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联合国内8所电子信息特色高校举办“电子信息特色高校发展大会”,推动共同建设特色专业课程、编写前沿领域教材、组建虚拟教学组织、开展学生交流互访等,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模式,助力服务国家电子信息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注重数字赋能,拓展多元发展空间。坚持“需求牵引,数字赋能”,积极开展智能技术攻关和应用开发,支撑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数字基础环境建设,打造5g全息远程互动型、vr互动型、示范教学型等智慧教室100余间,努力满足师生跨区域、智能化、沉浸式的教学和学习需求。强化数字管理服务,建设以5g通信网络为依托的教学云平台,覆盖“教—学—管—考—评—研—训”等数字化教育场景,累计上线各类课程1300余门,服务学生在线学习近20万小时,组织在线考评测试近千次,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机制等改革创新。探索数字应用创新,开发多模态数智化通信与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优化“一人一网”专业实践实训环境,助力学生在“实网、实采、实操、实战、实检”中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探索利用“大模型 知识图谱 数字人”ai技术,研发“码上”智能编程教学应用平台,助力智能技术与编程教学的双向促进,推动原有单一的师生互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 人机”双维互动转变,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化、智能化学习生态,推动形成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化发展环境,为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服务国家信息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