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23〕第39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力量,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系统设计,健全协同推进机制。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成立自治区党委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专项小组,由组织、教育、科技等11个部门组成,牵头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相关工作,着力构建强统筹、促协同、抓落实的科学教育工作格局。围绕推进“科教兴桂”“人才强桂”战略,出台《广西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并印发一揽子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举措,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强资源整合,在65个区直单位中,遴选征集各领域行业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场所254个,面向中小学发布《广西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资源单位目录(2023年)》,同时建立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资源库,为打造中小学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提供有力支持。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广西电视台制作播出《新时代好少年之科学梦想》《我是接班人·科技点亮未来》《打造闪亮科普名片 科创热情洒满校园》等科学教育主题节目,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着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科学教育的浓厚氛围。
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出台《广西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2023年版)》,全面落实科学课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推进中小学跨学科主题教学、集体教研等。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引导科学教师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注重加强探究类、体验类课程设计,并将科技实践纳入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拓展科学课程资源,建立广西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中小学科学类课程3209节,搭建名师示范课、名校课堂、网络研修和教学成果展示交流资源库,参与中小学校1.6万所、教师27.1万人,课程学习人数达107.7万人次。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将科学教育作为学校课后服务项目必备内容,为中小学研发200余项优质课后服务科普活动课程、教案及资源包,指导近2000所义务教育学校开设科技特色课程、兴趣小组等,涵盖编程、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设计、激光雕刻等3000余门课程;开展“科普助力双减”课后服务试点项目,推动广西科技馆与7所小学签订合作协议,量身打造60门科学实践课程。遴选建设100所课后服务特色学校,持续挖掘典型案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整合多方力量,建强专业师资队伍。选优配强学校科学教育专职教师,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培训市县中小学科学课教师、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科技辅导员等,累计培训2.5万余人次。积极开展机器人竞赛、人工智能教练员等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科学类课程教师。举办6期中小学教师科学营,选拔近千名科学类课程教师走进各级科技馆、科学院所等,近距离体验学科前沿成果,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扩充专业师资力量,联合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等,面向全自治区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高校、科研院所、相关活动中心等人员,探索开展初、中、高三级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工作,对达到标准的科技辅导员认定相应级别,目前已认定各级科技辅导员292名。依托“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建立提升乡村科学教育能力长效机制,每年举办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技辅导员培训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指导,通过现场互动、经验分享、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农村中小学校不断提升开展科学教育的能力和质量。
拓展平台载体,凝聚社会育人合力。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有机结合,实施“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科技教育乡村行”“同上一堂科学课”“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等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专项计划,每学期开展中小学“第一节科学课”直播活动,邀请两院院士等科技工作者为青少年进行科普讲座,参与互动学生达10万人次。推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中小学校开展结对,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依托727个研学基地、229个科普基地、107所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1292所青少年宫等,开辟科普研学线路143条,为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搭建广阔平台,着力构建覆盖全区、互联互通、同频共振的科学教育实践体系。结合周末、寒暑假、科普日、科技周等时间节点,在广西科技馆累计开展48期“天宫课堂”延伸教学,围绕航天、天文等系列主题,举办线上线下中小学科普报告、科学实验、科普秀等科学教育活动,让科学的种子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面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利用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资源,每年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100余场,努力点亮更多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大力推动家校联动,成立广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10个协同育人改革实验区,开设网上家长学校,上线29期107个微课程,进一步推动科学教育走进千家万户。
注重竞技交流,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按照“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竞赛体系,打造青少年科技创新、机器人设计、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展示等10余个自治区级竞技赛事,每年吸引参赛学生100万余人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全国版图知识竞赛、世界机器人设计与信息素养大赛等“白名单”竞赛,帮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科学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中国—东盟科普国际交流中心,连续多年举办广西青少年科技运动会、“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科学送培到东盟”等国际活动,持续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科学教育搭建优质合作平台,深化交流互鉴。加强高校与高中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联动,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有效衔接,开展“八桂青少年英才培养计划”“广西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组织297名高中学生赴相关高校实验室、科学院所、科技企业等参与科研实践,积极探索高校与高中联合发现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新模式,着力选拔培育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